眼前的这栋唐楼曾经是一家当铺,位于香港湾仔庄士敦道填海所得的土地上,原主人为香港当铺大王罗肇唐。建筑由4幢相连、设有长廊式阳台的楼宇组成,楼高四层,分别建于1888至1900年代,已有百余年历史,是目前少数留存的四幢相连阳台长廊式楼宇。建筑以木为基本结构,墙由砖砌成,设有窗遮挡的露台,是当时盛行的商业楼宇,通往阳台处装有法式大窗,面向庄士敦道处设有阳台长廊。地面曾经用作家庭式商铺,楼上为住宅。
【解说】敞开式露台、法式大窗,这种设有长廊式阳台的楼宇在如今高楼林立的香港显得有些醒目,而在香港人的记忆中,却是非常熟悉的建筑——唐楼。这种建筑在19世纪中后期出现在香港,曾经盛极一时,因为多数由华人居住,因而被称为“唐楼”。在香港政府没有大量兴建公共房屋以前,几乎所有港人都是旧式“唐楼”的住户。
眼前的这栋唐楼曾经是一家当铺,位于香港湾仔庄士敦道填海所得的土地上,原主人为香港当铺大王罗肇唐。建筑由4幢相连、设有长廊式阳台的楼宇组成,楼高四层,分别建于1888至1900年代,已有百余年历史,是目前少数留存的四幢相连阳台长廊式楼宇。建筑以木为基本结构,墙由砖砌成,设有窗遮挡的露台,是当时盛行的商业楼宇,通往阳台处装有法式大窗,面向庄士敦道处设有阳台长廊。地面曾经用作家庭式商铺,楼上为住宅。
百年的唐楼,承载了很多香港人的记忆。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,香港有“年关难过年年过”的说法,当铺也是春节前最多人出入的地方。也有些香港人为讨个好意头,愿意在年底到当铺典当些东西,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不顺一一典当,新的一年能够好运连连。
【同期】香港古迹文化风俗研究推广学会主席陈荣珊
以前有些习俗很有趣的,原来我们去一些典当行,像朝奉那样,把一些要典当的东西递上去估价钱。典当有个规矩叫“九出十三归”。什么意思呢,就是你的东西值十块钱,但他(当铺)只给你九块钱,你要想赎来的时候要给(当铺)十三块,这个就叫做“九出十三归”了。另外刚才我们讲朝奉,是叫二叔公,所以有很多这样的名词是很有趣的。当然其实大押对很多人来说都很有意思。可以了解以前的市民生活,以前没钱的人,包括现在菲佣用很多。外佣就会用这些典当行来多拿些钱。
【解说】2007年,香港特区政府出资修护“和昌大押”所在的楼群。如今,这栋楼里的“和昌大押”已经不再继续典当业务,只保留了门市,将典当业务搬到街对面的新址。其他楼层和房间开设了服装、餐厅等店铺,顶层的天台则开放给市民参观休息。
【同期】香港古迹文化风俗研究推广学会主席陈荣珊
2007年,政府用1500万投资在它上面,去修复它,那你看到屋顶做了餐厅,下面是一个商店卖东西,让它活化了。希望我们的历史建筑,不仅是做和昌大押,甚至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东西,让它可以重新使用,让人们感受到这个美好的环境。政府是希望让这件事里有新的概念。
【解说】除了商业用途外,香港唐楼更多的是用来居住。住在唐楼的人每天声息相闻,彼此常来常往、亲近热络。蓝屋是位于香港岛湾仔石水渠街的一栋唐楼,原址曾是一所医院,楼高两层。1922年复建成现在四层高的建筑,楼梯间的墙壁、单位内的窗户同样由木材製造,而露台部分则採用钢筋水泥建造,是香港少数余下有露台建筑的唐楼,目前已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。2007年,有慈善组织在蓝屋开设了“湾仔民间生活馆”,展出旧时湾仔民间的生活用品,希望引起公众对地区文化保育的关注。从2012年3月开始,“湾仔民间生活馆”成为了现在的“香港故事馆”,关注的小区文化议题由湾仔小区扩展到全香港。故事馆内展示过去香港人生活中常用的“老物件”,希望能在新时代的繁荣中,保留旧时代的风俗文化。如今成为怀旧景点的蓝屋,得名却出自机缘巧合。据介绍,20世纪90年代,政府为蓝屋外墙加涂油漆时,物料库内只剩下蓝色油漆,楼宇被外墙被涂成蓝色后,蓝屋也因此得名。限于建造时的技术和设施条件,蓝屋至今仍然没有独立卫浴,虽然生活不便,却仍有8户人家,居住在这栋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中。
【同期】香港古迹文化风俗研究推广学会主席陈荣珊
现在还有8户人家住在这里,一共21个人住在这里。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儿是,很多人在这住了几十年了,还继续住在这里,但这里是没有洗手间的。但是他跟这里的感情很浓厚,就觉得承载了很多历史意义在里面。甚至一家人的生活都保留在里面。